那么他学习富特文格勒,或者说“德国式”指挥艺术的原则后,究竟有怎样的成果呢?1948年,切利比达克与BPO合作,完成了乐队战后的首批商业录音:普罗科菲耶夫《古典交响曲》与门德尔松《小提琴协奏曲》。从曲目的安排来看,指挥家没有扮演德奥传统复兴者的角色,而是低调推出自己的特色。对BPO来说,普罗科菲耶夫不算陌生,富特文格勒指挥了《第三钢琴协奏曲》的首演。但他的作品与乐队并不亲近(法国印象派则好一些),故切利灌录此曲亦属于推出自己的特色。同时我们也应该留心作品本身的特点。
普罗科菲耶夫故意将这首交响曲写成“海顿活在当下”的形态,一来大破晚期浪漫派的厚重,推出一种“现代化”了的古典风管弦乐法;二来,该作相对于贝多芬、勃拉姆斯的交响曲固然是小巫,但在音乐意境方面,作曲家写出了一种“借古讽今”的谐趣,构成作品独特的韵味。切利比达克的演绎可用灵活、大气与精巧这三点归纳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