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开辟活动课程
活动课程是伴随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新课程。从生活教育的观点来说,教育要通过人们的生活(行动)才能发生效应,才是活的教育。如果脱离人的生活需要去读书,那就会成为什么事也不会做的书呆子。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》提出,学校教育要“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”,这是针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弊端,肯定素质教育实验的成果,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。“知行合一”这个辩证思想,是我国古代和近现代哲学家所公认的,而在教育界却置若罔闻,常是先知后行,或者是只知不行,因而产生了一些“高分低能”和“只会坐而言,不会起而行”的毕业生,影响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。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,这是大家公认的,可是执行起来却变了样,往往是以智盖全,以分数代替方针。南京夫子庙小学有鉴于此,1988年开始了改革考试制度的研究,将过去“一锤定音”的卷面考试,改为平时随堂分散性考查,并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、基础知识、基本能力、行为习惯进行多样性考查,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,优化学生心理素质。实践证明,这有利于学生主动精神的发挥,有利于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。在改革试验成果的基础上,1989年学校提出了发展学生“五自能力”的实验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、自我教育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、自我服务能力、自我锻炼能力,以体现人对自身的审视,对自我发展,自我创造的基本要求。要发展学生的“五自能力”,就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,因而设置了学科课程、活动课程、环境课程三类课程,互相联系,互相渗透,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。活动课程是指体育、艺术、科普、文娱、兴趣、社会实践、班队等活动。学校安排了活动课程表,建立了班、年级、学校三级活动课程网络。教师在组织各项活动课中发挥指导作用,引导学生自己设计,自行投入,自动发挥动脑、动手、动口能力,使学有创见的学生大批涌现。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课,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兴趣,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服务能力,发展个性特长。1990年,江苏省教委制定了《江苏省小学生素质基本要求》,在95所实验小学进行课程改革实验。他们认为,素质教育的课程,应该是学科课程、活动课程、环境课程三者并举,才能使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真正落到实处。经过三年实验,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,成绩提高了,并且发展了他们文艺、体育、科技、制作等方面的才能。南京、江阴、昆山、金湖、徐州、盐城等地的实验小学和中心小学,不仅开设了这三类课程,还都取得了各有自己特色的经验。1991年,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了一本农村教育改革的书《农村教育的出路》,在序言中提出了“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”。以后又考察了江苏的经验,于1993年在江阴市召开了有六个省、市陶研工作者参加的小学素质教育研讨会,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推广,使活动课程为更多的人所理解。活动课程,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行动基础,是培养21世纪创造型人才的必要前提,它既符合“三个面向”精神,又为培养“四有”新人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。从教育理论上说,它是“生活即教育”、“社会即学校”深入到教学领域进行改革的一种新成果。